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育形态的重塑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尤其是以语言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凭借其高生成性、高自主性、高交互性,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带来冲击,并进一步推动“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等教育理想走向现实。
然而,在助力教育体系开启新视野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因其不透明性、无法预测性以及不当使用风险,引发种种争议。
推开这扇未知的门,人类如何用好新工具,开启教育的新纪元?
学界深切担忧
学习过程受限引发能力发展停滞
德国学生:“如果答案对我来说不够充分,我就在ChatGPT中写‘请更详细地解释一下’,或者以其他方式向它提问。我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更详细的文本,帮助我学习。”
大模型ChatGPT发布后,迅速被德国学生接受。为此,德国联邦议院下属技术评估办公室发布《ChatGPT与相关语言处理模型:技术基础、应用潜力与可能影响》调研报告。
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学习机遇,成为创新性的灵感来源。ChatGPT能够为已有的结构、想法、概念提出无数种意见,供使用者甄别与思考,后者从中汲取观点,这一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德国教育界的“新常态”。相对过往的伙伴式学习,人工智能这一“新伙伴”无论在信息筛选、资料收集,还是在响应速度、反馈数量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这项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活动。”调研报告道出了许多教育领域专家的判断,但随着变革之门的开启,挑战也随之而来。其中被讨论最多的,是“学习过程受限引发能力发展停滞”这一现实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创造的“便利性”引发德国学界的普遍担忧。从德国学生的反馈情况看,ChatGPT对教育的介入导致学习过程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技能学习领域——在多个学习场景中,它替代了学生必要的技能实践,如书面表达、语言翻译、信息收集等。
人工智能的强大信息搜索能力、以自然语言形式呈现答案的能力,以及强大的自然语言沟通功能,令许多学生仅通过提出要求和整理反馈两个行为,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在传统学习任务中设计的诸多针对学生技能发展的环节则被人工智能的高效算力替代。
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信息革命的集大成者,新技术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冲击势不可当。
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需要人,其目的也是为人类谋求福利。人们固然不应陷入对技术及应用高速发展的恐慌,但同样不应沦为数据和机器的奴隶,而应以更主动的姿态、更长远的眼光守住教育本真。
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优越性不断凸显。但在技术、数据、伦理及应用层面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这一涉及人的关键领域,如何用好新工具,成为关注焦点。
开发出可靠的人工智能技术,确保技术稳健安全和透明,始终是信赖建设的基础。而利益相关者如何能够辩证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人工智能,包括正确地管理数据、包容地推广技术、主动地监督使用,则是巩固信赖的保障。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要在教育领域完成优质应用,使用者的思维转变是核心。
而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体系,同样应为直面“智能冲击”做好准备。
如今,人工智能对一些国家传统教育机构职能配置的颠覆,已初露端倪,教育政策制定者与相关教育机构不得不重新考虑和定位当前的教育实践方式。如何准确判定教育系统与智能技术的融合趋势,扬长避短,成为各国教育竞争新的战场